保育野生動物物種 實現減碳目標

隨著社會上越來越多人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問題,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議題。

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開始,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令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加,加劇溫室效應,令每年地球的氣溫升幅都破記錄。若果要減低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,除了可以用減少燃燒化石燃料、停止開荒伐木等方案來避免加劇全球變暖之外,我們也可以與野生物種結為減碳盟友。不少研究都顯示,保護野生物種,提高生物多樣性,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,亦有助減慢氣溫升高速度。

海獺、灰狼、鯨魚有助吸收二氧化碳

根據近期一項發表在《自然氣候變化》雜誌的研究顯示,保護現有物種,並提供空間令不同物種重新遷回自然棲息地,可以改善生態系統內二氧化碳的循環,有助減慢全球變暖的速度。研究人員發現,不少物種,包括海獺、灰狼、鯨魚在內的物群,每年可以吸收6.41千兆噸的二氧化碳,達到控制1.5攝氏度(2.7華氏度)以內氣溫升幅所需的減碳數量的95%

而在耶魯大學環境學院全球野化聯盟領導的有關生態野化計劃中,15位國際專家比較了熱帶草原、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碳含量。他們發現,如果要將全球變暖的升幅控制1.5攝氏度之內,不僅需要減少化石燃料的排放,我們必須在2100年之前消除大氣層大約500千兆噸的二氧化碳含量。而放任自然,重新「野放」野生物種,特別是大型脊椎動物,讓牠們通過覓食、打洞和踩踏土壤等行為,幫助塑造土壤予有機物和生物群,可以增加生態系統的碳儲存能力多達250%

植被亦能減慢全球暖化

除此之外,動物能夠改變生態系統中的植被,而植被對於生態系統平衡和二氧化碳循環十分重要。動物能夠以散播種子方式,促進有助封存二氧化碳植物的生長。而捕食動物的捕食行為,能夠令草食動物數量維持在穩定數量,有助維持植被面積,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。

的確,為野生動物提供空間,重新創造牠們棲息地的野化過程,能夠達到活化二氧化碳循環的效果但是,野化過程必須要達到平衡效果,否則會有負面影響。例如,野化耕地並放牧草食野生動物的過程中,牲畜和野生動物之間的數量變化會影響到生態平衡,甚至長遠會影響當地人類的生計和健康。

而大型動物數量的增加會令另一種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增加,我們必須要通過減少家畜的數量來抵消排放。因此,成功的野化過程,其關鍵是要符合當地的環境條件和需求,避免構成潛在環境和健康威脅。 

Sale Ite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