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陳蕾《窮人的薔薇》看2022年氣候、環境到底發生過甚麼事

「窮人的薔薇 一剎那 萬家燈火都變沙」這不是漫畫《Hunter x Hunter》的對白,而是陳蕾包辦曲、詞的新歌。陳蕾近日推出2023年首隻派台歌《窮人的薔薇》,歌名取材自《Hunter x Hunter》嵌合蟻大戰,歌曲大意和戰爭、大自然有關。陳蕾寫《窮人的薔薇》時,想表達人類為了一己私欲破壞大自然、發起戰爭,掠奪無權勢者的生存。編曲上加入軍樂,增加整首歌的磅礡感,令《窮人的薔薇》探討的議題顯得更宏觀,更具世界性。無獨有偶,科學家今年把末日鐘調快10秒,主因是戰爭、新冠疫情、氣候變化、國家政治,雖然至今仍有人質疑氣候變化是偽命題,不妨先看看陳蕾的觀察給我們的反思。但就算處境有多艱難,歌曲最後陳蕾還是希望大家緊記,只要抬頭總有星光相伴。

《窮人的薔薇》源自陳蕾的動漫魂

「窮人的薔薇」在《Hunter x Hunter》是一種強力炸彈,爆炸的威力強大且有致死的毒性,毒可以通過中毒者的身體傳播。有讀者認為此設定為影射原子彈之輻射。此炸彈成本低廉且容易製造,所以被稱為「窮人的薔薇」。

「窮人的薔薇」在「嵌合蟻篇」出現,該篇其中一個主題是反諷人類利用自然時的狂妄和自大。這部漫畫是陳蕾最愛的作品,當初陳蕾只是覺得「窮人的薔薇」這個名字好型,好想用來寫歌,細心的歌迷也為她剪了一個《Hunter x Hunter》版的MV。

歌名定下來後,陳蕾對「窮人的薔薇」未有明確的涵義,只是想問大家,如果我們不談物質,都是一無所有的窮人時,最珍貴的是甚麼?她想起一句:「最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」,或許大自然給我們的一草一木已經是最好的禮物;一些看似沒有價值的物品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珍寶。因此,她第一句寫的歌詞是

沒鑽飾 可仰望 遠空星星 沒遠征 可細踏 清幽小徑

加入戰爭、氣候變化命題 擴大《窮人的薔薇》世界觀

但一場突如其來的俄烏戰爭令陳蕾察覺:「世界原來會不和平」,更改變了這首歌取材,加入了戰爭這個元素,煉成《窮人的薔薇》的中心思想:從小朋友的角度向世界發出靈魂拷問,為何人類這麼奇怪?貪婪的劣根性驅使我們為追求經濟發展,盲目地破壞大自然,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;為了一己私利,發動戰爭,漠視人的性命。

然而,人類最終只會自食其果,遭受大自然的反噬,各種天文地理異象都是大自然的怒吼。但歌曲相信只要每人捉緊內心的人性光輝,張開眼睛和耳朵,伸出援手,世界可以沒那麼壞。

MV畫面亦由本應美好的日常點滴入手:慶祝生日、湛藍的大海、飛鳥,一片祥和之境。隨著歌詞推進,「但又被人類謀奪 肆意傷害/幾多 綠葉 都不再」,示意人類活動擾亂自然,引致極端天氣,出現山火、海嘯、冰川溶化、動物躲避山火等。「也不足以 蓋掩高溫戰火 未能阻/再多估計 卻總躲不過人禍」,人類活動、戰爭帶來的禍害比天災更大。

歌詞又寫到「用眼睛 觀看吧 遍野開花/用耳朵 聽一聽 那些呼喊/市鎮 如此的繁華 但留不起這個家」,我們盲目追求經濟發展,建立人類文明,卻忽略大自然、有需要幫助的人。

「哪需估計 有天終須吞下惡果」,人類製造垃圾、伐木、排放大量廢氣,逼得猴子對抗伐木機、孩子在滿佈垃圾的沙灘玩,而上述的所謂天災多少是人類必須承受的惡果。

「剩呼吸一口 都必須抖擻/不死尚有無限宇宙」,縱然面臨惡劣處境,我們仍能互相給予希望,MV畫面用上人類幫助受災動物、向歌迷收集對未來的盼望、人類生活的美景。

從《窮人的薔薇》看頻仍的極端天氣

筆者認為《窮人的薔薇》意境很美好,現實中人類卻選擇漠視大自然的怒吼,繼續把未日鐘推前。科學家在2023年1月公布,將標誌人類威脅的末日鐘(Doomsday Clock)撥快10秒,距離象徵世界末日的午夜只有90秒,主因是俄烏戰爭加劇核戰風險、疾病和氣候變化的威脅,令人類面臨更大的滅亡風險。

COVID-19疫情爆發之初,人類活動幾近停擺,生態曾經變得有生氣。綠色和平引述,疫情令航空、運輸業的煤炭消耗大幅減少,有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,由汽車造成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三月內已下降50%左右。他們的調查顯示,紐約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下跌了5-10%。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發現疫情間中國的二氧化氮(由汽車引擎、發電站及各種工業活動產生,可引致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)急跌,同樣情況後來亦出現於意大利北部,估計與當地經濟放緩有關。

本港環保署公布空氣質素監測結果,形容2022年本港整體空氣質素是10年來最好,惟亦不諱言疫下香港及大灣區社會經濟活動減少,是空氣改善原因之一。

惟曾經參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劉雅章教授指,近日空氣意外好轉,不代表全球暖化得到解決。「疫症爆發後,空氣污染得到紓緩,不過是因為世界各地的工商業一時有所收縮。總括而言,這現象只會如曇花一現。估計疫情受控後,污染量便會隨着經濟復蘇回升。」

而極端天氣情況亦正加劇,歐盟氣候監測服務機構哥白尼的數據顯示,2022年是全球第5個最熱的年份。歐洲、亞洲炎熱程度一再攀升,英國最高氣溫突破40度;高溫已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導致1000多人死亡;新德里連續 7 天溫度超過 40 °C,導致農作物失收、能源供應短缺、數十人中暑身亡;香港酷熱天氣打破最少 3 個 1884 年以來的溫度紀錄,戶外工友亦屢屢出現中暑等酷熱相關的疾病。

韓國、澳洲則經歷罕見暴雨。韓國中部地區2022年8月遭遇 115 年來最嚴重暴雨,造成最少 14 人死亡;悉尼 4 天內降雨量達 800 毫米,超出一整年平均雨量,引發悉尼今年內第 3 度爆發水災,約 5 萬名居民被迫撤離。據聯合國估計,全球每升溫攝氏 1 度,發生極端降雨的機率就會增加 7%。

全球暖化是偽命題?

雖然有人認為,氣候變化實屬平常,過往亦曾經歷冰河時期的極端嚴寒,所以現在全球暖化只是陰謀論。但不能忽略的一點是,地球氣溫升高的趨勢從19世紀中葉伴隨工業化開始,持續不斷,而氣溫升高的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氣溫變化的速度。地球氣溫升高就是因為溫室氣體大量增加,令地球無法散射過多的熱力回太空,從而導致全球暖化問題。有估計指,溫室氣體持續增加的原因和人類催谷經濟發展不無關係。就香港來說,極端降水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。以往天文台總部一小時雨量破紀錄的情況是幾十年才發生一次,但近幾十年卻是屢破紀錄。過去百多年,香港熱夜日最低氣溫28度或以上數目和酷熱日最高氣溫33度或以上日數上升,寒冷日最低氣溫12度或以下日數則下降。

全球暖化對地球生態現正造成嚴重衝擊:海平面上升,一些島嶼和沿海低地將被淹沒,英國議會環境事務審計委員會估計2050年北冰洋夏季將再無海冰;農牧業將面臨挑戰,開花、結果時間提前,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改變。非洲和亞洲95%的城市面臨氣候風險。

除了氣候變化外,廢物棄置量是另一個疫下環團關注的焦點。COVID-19肆虐數年,人們對防疫用品的需求急升;人們自願或被迫減少非必要的外出,令外賣變成主要的飲食模式。國際固體廢物協會(ISWA)的艾東尼斯‧馬夫羅普洛斯(Antonis Mavropoulos)對《經濟學人》表明,美國疫情期間即棄塑膠的使用量暴升250-300%,主要來自對口罩、面罩和手套等醫療用品的大量需求。有環保團體推算,港人居家避疫,令每週外賣銷售量增加百分之七十四;一週下來,便有超過一億件塑膠餐具被用完即棄。

後COVID-19年代人類該如何自處?

隨著防疫措施解除,人類活動復常,大眾如何看待環保,會否報復式消費、出行變得尤為重要,空氣質素及生態專家戴沛權教授指:「每逢重大危機,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會急遽下降,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便是如此。這確實能稍為延緩氣候暖化,但危機過後的短短數年內,二氧化碳排放量往往飆升,甚至在人們急於收復失地、追回生產總值的情形下,升得比以往還要狠。」

COVID-19改變不少大家的生活形態,部分生活方式其實可持續採用,減緩氣候危機。環團建議重新設計更適合人類生活的城市,可以優先使用以單車代步或步行;各地轉向低污染生產;公司提供更大彈性,容許員工遠程辦公;多進行低碳本地旅遊,減少長距離飛行。V'air是香港低碳本地遊的團體,大家不妨參加他們舉辦的本地旅遊團。

 

另外,原來少吃肉類、乳製品、牛油,都是幫助減低碳排放的方式。因為植物蛋白整體的碳排放比動物蛋白低,還可多吃本地水產和蔬果,減少運輸途中的碳排放和浪費。 劉雅章教授認為:「氣候是長遠的事。氣候的前景,取決於大眾是否願意持之以恆,改變生活方式及制訂政策,減少碳排放。」

By Wendy W.

吃豆類胃脹氣、放屁好尴尬?高蛋白素食不是夢 世一素食運動員

畜牧業加劇氣候變化 獨角鯨瀕臨滅絕

 

Vegan Concept是一間香港小店,不支持動物測試,我們相信美麗和健康,不需犧牲動物!主要售賣純素、植物性及無動物測試的護膚、化妝和人類的營養補充品。如果你也是同路人,歡迎到網店逛逛,網店傳送門! 

減價產品